中國歷史研究法(出書版)第 17 章

梁啟超 / 著
 加書籤  滾屏 朗讀

但玄奘以和同时的中国学术状况,却还叙述段。理的研究在鸠罗什几乎没有点条理;比较的有专门研究的,是小乘毗昙宗,乃座部的主宗派。在鸠罗什以,法即三论宗盛。三论宗之名,因鸠氏译三论而起。三论为何?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是。又译了部《智度论》,称“四论”。经的方论,鸠氏又译了《维诘》、《小品放光般若》、《妙法莲华集》。从此,的门徒弘龙树派的义;直到现在,三论宗还是很盛。这派专讲智慧,和法相宗同。法相宗从六朝末到隋唐之间,在印度已很盛,渐渐传中国。最主的《摄乘论》已由真谛译,中国法相宗遂起。(法相宗又曰摄论宗,即由《摄乘论》省称。)只因为译本太少,又名词复杂,意义糊,读者多。玄奘生当此时,笃好此派,在国历访摄论宗各师请,都意,所以发愿心到印度去问学,而生事业,遂由此决定。

记住【恩舞看書】:ENWUKS.COM

们作传时,应有节说明玄奘以的摄论宗如何,有多少师,有没有小派,有甚么意味,有多价值,才能够把玄奘国留学的曾经受业的先生和曾经旁听的先辈,固然全部很难考,但重的几个却很可以考。初传摄论宗到中国的真谛,玄奘已及见了。真谛的子,玄奘见少,费些考证工夫,搜资料

现在的《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十卷,凡八万余字,是玄奘子慧立所,在古今所有名谱传中,价值应推第。然而们所以主张,别的缘故固然多,就是只叙玄奘个的事迹而叙玄奘以的佛状况,多收玄奘的奏疏,唐太宗、宗的诏旨,而收玄奘和当时国师讨论的言辞,也已很令意。

们作传,在第章说明玄奘在学术界的贡献和地位以,第二章就应当如数段所论,说明玄奘以理的迁和发展,小乘、乘、法、法相的异同,各派输入中国的先和盛衰,译经事业的萌芽和发达,法相宗初入中国的幼稚,玄奘的安于现状:像这样,把玄奘留学的机,成学的背景,说了个清楚,然才可叙到《玄奘传》的本文。到此才可叙少时怎样,国以到了什么地方,访了什么,说了什么话,了什么事,切用普通传记的法。

自此以,就了第三章,说明玄奘努工作的经,在印度如何学,回中国如何译经。

《三藏法师传》,很可惜未用,年代很清楚。想把玄奘在印度十七年历年行事严格规定,实在很难。然而据里面说的,在某住了若天,在某路走了若月,在某寺学了若年,约略推定,也可能。这节最须特别描写的就是玄奘亡命国,万里孤苦的困难危险,能够写得越生越好。

唐西域记》是玄奘的地理书,例很严。若是曾经到的地方,就用“至”字或“到”字;若没到,就用“有”字。

最可恨的,印度讲学问,对于时间间的观念太木,所以想从印度书里窥探玄奘所到的地方和所经的年代实在没有法子。好在西洋研究印度史和佛史,发明了许多地图史迹,们很可拿利用。

《三藏法师传》、《唐西域记》二书,面叙玄奘游学的勤劳坚苦,面述西域、印度的地理历史,在世界文化的贡献极直到现在,但研究佛史的借重,就是研究世界史的也认为库。所以们可以据这二书,参考西洋的著作,先把玄奘游学的路缐综详记载,把佛在西域、印度地理的分布形整理个系统,然文叙事才越加明

节,须述当时印度佛文第二章已经叙述佛迁和发展,是注重历史方面的,而对于当时的形较简单些。这里说明佛,是注重地理方面,对于当时,应该特别详。第须说明玄奘本师在当时佛的地位。

玄奘见戒贤时,戒贤已八十九岁了,说:“早巳知了,忍。”这个故事许是迷信,然亦未尝可能。戒贤了玄奘三年,又看讲法二年,到九十五岁才。无论是否神话,戒贤在当印度佛的地位实在最

戒贤住持的寺那烂陀,那烂陀的历史和地位也得讲清。(徒坑杀佛徒也就在这个寺。)义净的《唐西域僧传》记这寺的容很详。西洋的地址,发掘,再参考书,还可证明的规模很,分科很,是印度全国最的研究院。戒贤当在里面是首席授,最二年,玄奘也是首席授。这种史料和中间那几位师的史料,西洋文字、本文字比较中国文字多得多。们须得说明了这段,才可讲玄奘留学时所的工作。

玄奘自己站在法相宗的范围生为法相宗;但毫无派观念,只认法相宗为最步的宗派,而入主,排斥异宗。那时那烂陀是法相宗的本营,法相宗正在全盛时代,戒贤多年讲法了,这回却特别为玄奘开讲三年,玄奘受的刻,可想而知。但玄奘并拘泥在派之,无论任何异宗,任何异,只有名师开讲座,都跑去旁听。乘各派,小乘各派,乃至外都虚心研究。

那时印度风行种学术辩论会,很像中国打擂坛。许多阔、国王、地主,常常募款这类事,若是请的师打胜了,就引为极荣誉的事,时间到几个月。当玄奘在印度最的几年,六派外最占,胜论师顺世最有名,最厉害,跑到那烂陀论难,说输了砍头。那时寺的佛徒给打败的已有好许多,所以惹戒贤。戒贤玄奘去跟论辩,几个月工夫,驳得顺世外无言可说,只好自己认输,砍头。玄奘砍,请玄奘收仆。玄奘肯,只收学生,却又跟肯,结果就在晚谈论,几个月工夫,又给玄奘学清楚了《胜论》。

像这种神,玄奘是很富的。是佛乘法相宗,错;但学问却公无,什么都学,所以才能够成就的伟游印度共费了十九年,足迹所经有六千万里,所为的是甚么?只为的学问。像这几种地方,们作传,应该用重笔写。

玄奘最两三年在印度佛的地位极了,阔极了,竟代替了戒贤,当那烂陀寺的首席授。有回,两国同时请去讲演,甲国先去,乙国也先去,几乎刀兵了。结果,鸠罗王戒,都加入。就在那两国边界会。到会的有十八国王,各国小乘僧三千余,那烂陀寺僧千余,婆罗门和尼乾外二千余。设,请玄奘坐,论主。玄奘讲自己的《真唯识量颂》,称扬乘;子再读给众听,另外写本悬会场外;说,若里边有字没有理,有能破的,请斩的首以谢。这样,经十八,没有能难。那些地主和听众都异常,戒王甚至请玄奘骑象周游各国,说中国师没有敢打。

列各事外,玄奘在印度还了许多有价值的事,们应该多搜材料,好好的安置传里。这是讲在印度工作的话。

回国以,全部的生活完全在宣传佛,主的事业十九都是翻译佛经。是贞观元年国的,到贞观十七年才起程回国,次年到了于阗,途中失了些经典,又费了八月工夫补钞,到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才到安。国是关越境的,很辛苦;回可十分阔绰。到于阗就书唐太宗,告诉将回国。刚好唐太宗征丽去了,西京留守玄龄派沿途招待,并且郊相接。太宗听见玄奘到了京,特地回,和在洛阳见面。从二月六起,就从事翻译佛经,直到龙朔三年十月止,没有天休息。开首四年,住安弘福寺;以八年住安慈恩寺;以年陪唐宗住洛阳,住积翠宮;以二年住安西明寺;最五年住安玉华宫。二十年之久,译了七十三部,千三百三十卷佛经。直到临二十七天才搁笔。四五年因为太宗常常见面,还免有耽搁的时间;自太宗,专务翻译,没有寸抛弃。每自立功课,若天有事完,必到夜笔。译经完了,复礼佛行,至三更就寝,五更复起。早晨读梵本,用朱笔点次第,想定译的。十几个学生坐在笔记,授,学生照样写,略修改,即成文章。食斋以,黄昏时候,都讲新经论,并解答诸州县学僧问的疑义。因为主持寺事,许多僧务又常吩咐寺僧,皇宮使又常请派僧营功德,所以天很烦.到晚,寺子百余咸请受诫,盈庑廊,应答分,没有遗漏个。虽然万事辐辏,而玄奘的神气常绰绰然无所壅滞。像这样天的去,二十年如直到二十七止。这种孜孜倦、已的工作形,传里应该详叙述。

玄奘生的成功就因最二十年的努。若是别既已辛苦了十九年,留学归国,学成名立,何必再辛苦?然,回国的第二十七天就开始译经,到临二十七天才笔;面自己手译,面培植才,到几年,就有若子听授,笔记成文,卒至有这伟的成绩。自古至今,但中国译外国书没有谁比多,比好,就是拿全世界比较,译书最多的恐怕也没有。所以们对于这点,注意。最好是个表,将各经的翻译年月,初译或再译,所属宗派,著者姓氏年代,卷数,品数等等,详明标列,这样才可以见玄奘所贡献给学术界的总成绩。

这个表有二种分类排列法,种是依书的外表分列,种是依书的容分列。者可分创译、补译、重译三类,创译是从未译的,补译是从未译完的,重译是从译得好的。者可分七类:、法相宗的书,创译的很多,重译的也少。二、法宗的书,如《般若波罗多经》,鸠罗什也曾译,但完全,所以玄奘重译全部,共有六百卷之多。三、其乘各宗的书,如《摄乘论》,从也有,但没有的详,没有确。四、小乘各宗的书,又可分二目:甲、座部的,如《阿毗达磨毗婆沙论》二百卷;乙、众部的,如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、《阿毗达磨正理论》。五、讲宗派源流的书,如《异部宗论》。六、讲学问工的书,如《因明入正理论》、《因明正理门论》本是最初介绍论理学的杰作。七、外的书,如《胜宗十句义论》,是印度外哲学书最部。像这样分类列表,既令玄奘贡献之伟,又可令信仰法相宗是事,翻译佛经又是事,学问很公平、忠实,仅译本宗书。这点无私的神也用心写

译书若单靠手之,自然没有这么的成绩。在数年之养成好许多才,又定好重规则,译好专门名词,说明方法利弊,使得子们有所准绳,这点研究。周敦义《翻译名义序》引了玄奘的《五翻论》,可知玄奘像这类的言论少。子受了的训练,所以能在的指挥共同译这么多书。这点也须在本章最末节说个清楚。这以是讲玄奘努工作的经,是第三章。

到第四章,应该说明玄奘在当时及世的影响。著书的:《成唯识论》是法相宗的典,虽经玄奘加许多主张,等于自著,但名义还是翻译的;在印度时用梵文著了《会宗论》三千颂和《真唯识量颂》,确是自己创造的,而为量已少,而且《会宗论》还没有译成国文;另外著了《唐西域记》十二卷,但没有佛理主张。为甚么太著书?们想,概因为佛经的输入比较自己发表意见还,所以愿著书。

那么,的学问的成就怎样呢?们知仅是个翻译家而已,在印度最几年的地位已经占最座,学问的造诣当然也到了最。但是没有充分的遗著供们的探讨,如何能见学问的真相呢?没有法子,只好在学生想法子。

十五年是没有天离讲座的,受训练的学生数千,得意门生也有好些。像清儒王伯申的《经义述闻》引述的学说,可以从王伯申去看王怀祖的学问。玄奘的得意门生如窥基、圆测等的著作自然很少玄奘的主张在可以从这里面探讨玄奘的学问。窥基、圆测的书经唐武宗毁佛法、焚佛书以,在中国已没有,幸亏流传到本去了,最近二三十年才由本输入窥基的《成唯识论续记》。

窥基是尉迟敬德的子,十二岁的时候,玄奘见就赏识门徒。那时唐帝尊尚佛,玄奘又享名,窥基家当然很愿意。窥基自己可肯,玄奘又非可,经多次的涉,允许,将可以娶喝酒。窥基跟了玄奘多少年,虽未娶,却天天吃喝酒。但是玄奘许多子,却是第名。唯识宗就是创造的,是法相宗二派之这派极盛。

宣《续僧传》说圆测并非玄奘的学生,在末席听而已,并没有甚么了得。在圆测的书未发现以,看去似果真和玄奘。近修《续藏》,找的书,找了,传到中国才知[]在法相宗是占有很重的位置,并和唯识宗所说的话样。

所以玄奘传的二派,们应该彻底研究,其同点何在,其异点何在,都清;清了,玄奘的学说也可跟着明。而且因此惟说明玄奘的学说,就是玄奘的影响也很清楚。玄奘的影响清楚,也就是法相宗的连带清楚。此可以讲些法相宗流入本的历史,直叙到现在,笔法也很清顺。

,凡是玄奘的门生和门生的门生,其是当时襄助玄奘译书的,须用心考个详的表;其中有事业可称的,可以给篇小传。

从此以,是讲《玄奘传》第个纲领的第四目,也就是第四章。是讲有二个纲领吗?那第二个纲领还有三个目应该叙在什么地方呢?这早面四章里了。当传时,心中常常记著这二个纲领,叙述玄奘在中国学术的贡献,面同时叙述玄奘个的畴范,可只注意者,忽略了者。这种法,是以项纲领为经,以项纲领为纬。者里面,随时点缀,必使针迹缝痕,才称妙手。多年《玄奘专传》,现在概的讲些,将或者能有成功的天。给学者个参考。

第七章 表及其法(略)

分论二 事的专史(略)

分论三 文的专史

章 文专史总说

专史是专史中最重的部分,包括政典章、社会生活、学术文化种种况,实在容易。据的见解,这是能拿断代的;足读者的,最好是把生的活事项纵剖,依其质,分类叙述。本据以的活状况,以定今的趋向,是生最切,也是史家最重的责任,所以对于各种活去真相和相互的关系,非彻底的可,否则影响到今,常生恶果。们知类活是没有休止的,从有类到今,所有的切活,都有因缘的关系。倘使作史的时候,把段的横截,或更依政治的朝代分期,略说几句于实际政治史之,那么,的史,定很糟。这种史也许名为文化史、文史,其实完全是冒牌的。从的正史里,书、志门,也是记载文的,但多呆板而活跃,有定制而无,而且史,毫无联络,使读者能明了因缘的关系。所以这种断代和近似断代的文史,都能贯彻“供现代资鉴”的目的。专史,非纵剖的分为多数的专史可。

以为生活的基本事项,可分三类,就是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三者,现在的专史,也就拿这三者分类。这是很近乎科学的分法。因为类社会的成立,这三者是最主素。拿的生理譬喻罢:有骨才能支持、生存,有血才能滋养、发育,有脑髓神经才能活、思想;三者若缺少其,任何能生活。如此,许多的社会又何尝然?拿比较,个的骨等于社会的政治,个的血等于社会的经济,个的脑髓神经等于社会的文化学术,差异。现在就先把这三种文专史所应分别包括的事项略微讲讲:

是社会骨之部,就是政治之部。这所谓政治,是广义的。从原始社会如何组织起,到如何形成国家,乃至国家统治权如何运用、如何分化都是。若以质分,则军政、民政、财政、法政、外都可溯古至今的叙述。若以部位分,则地方、中央又可详的划开。譬如的骨,以质分,有支持用的,有行走用的,有取携用的,有保护用的;以部位分,曰头骨,曰脊骨,曰骨,曰骨。分开虽有千百,仍是。政治的组织也是如此,所以国家社会才能成立。

第二是社会血脉之部,就是经济之部。非有质生活可,、食、住缺可生存。社会亦然。若受经济的迫,必衰退去,或成病,或竟骤然销灭。部分的经济充裕,部分社会危险;全世界的经济充裕,全世界社会危险。就譬如患了贫血症,神痿弱,世;若滴血都没有了,那还成个吗?经济是社会的营养料,也是社会的素。

第三是社会神经之部,就是文化之部。所以能组织社会,所以能自别于,就是因为有神的生活,或狭义的文化。文化这个名词有广义、狭义二种:广义的包括政治、经济;狭义的仅指语言、文字、宗、文学、美术、科学、史学、哲学而言。狭义的文化其是生活项。

生活外这三种。说句题外的话,据看,理想的国家政治组织,许拿这个标准分类。将个国家许有三个国会,是政治会,是经济会,是文化会。欧战,法国设经济会议、育会议,和政治的国会几乎鼎立。国会原只代表骨部分,非加代表血、神经的行。今学问见专门,有许多问题是政治家所能解决的,所以国会须有经济会、文化会辅助,才可使国家组织完善。

史也是样,非划分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三部而互相联络可。所以文的专史包括:

()政治专史

(二)经济专史

(三)文化专史

类,各类中又可分许多小类,其分法在文讲。

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

政治专史最初应该从何研究起?最初应该研究民族。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?中国的成分为何?各民族中,那台柱?最初各民族的状况如何?从最初到黄帝时,各民族的化如何?商、周两民族的历如何?周代的蛮夷戎狄有多少种?如何渐渐形成骨民族?如何渐渐收环境民族?当没有混时,其各自发展的形如何?何时接触?何时同化?自从本民族的最初发源起,慢慢的,匈、鲜卑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、图尔特逐渐发生涉,以至于今。这都应该详划分,各作专篇,组织成部民族史。那么,中国对于中国民族的观念格外清楚了。

第二步就应该研究国土。展开中华民国的地图看,知们这生活在这里面。但们的各祖宗最初据什么地方呢?何时如何扩充?何时又如何退?何时如何分裂为几国?何时又被外民族统治?何地最先开发?何地至今犹带半独立?这都先了解,成专史,才可确定政治史的范围。

第三步就研究时代。关于时代的划分,须用特别的眼光。特别注意政治的转,从而划分时代,可以亡而划分时代。从的历史借古、中古、近古或汉朝、唐朝、宋朝横截时间,那是得已的办法。们须确见全民族政治有强烈转,如封建为郡县,闭关为开放之类,才可区别为二,入的个别的研究各个时代的历史。

第四步还研究家族和阶级。以普通理论讲,个个都是社会的分子,社会是总,个是单位。这许是好理想,但事实能如此。以单位,想在社会总事业,古今中外都可能。总之中,定还有许多小的分,那些分才是总的骨胞,对国家为国民,对家族为家,对市村为市民、为村民,对学校为学生、为员,对阶级为士、为商,必加入各小团,以为基础,才能在中活。家族,无论何种社会都看得很重,是间接组织国家的重成分。在中国,直到现在,还有许多,与其国家的国民,家族的家,因为是对家族负责的。所以家族如何形成,如何迁,如何发展,都得研究。阶级,亦无论那个社会都免了,许多个都由阶级间接参加国家。中国消灭阶级比较的早,而对于家族,非常的拥护。西洋然,家族的关系很薄,阶级的竞争渐浓。中国的阶级在国家虽,但能说无关系。所以为了解社会的基础起见,非特别研究家族史、阶级史可。

此外,有些西洋有,中国没有的。如西亚亚,会的组织比家族还重,在中国却成问题。中国史和西洋史同之点,即在这种地方。

大家正在讀